肥城:石头村“变身”记

本文转自:大众日报
肥城市孙伯镇有个石头村叫五埠村 , 村里有个“领头人”名字叫赵同军 。 十年来 , 赵同军带领党员群众苦干大干 , 打造形成了“寻红色印记、品美丽乡愁、吃农家饭、住农家屋、享农家乐”的乡村旅游格局 。
肥城:石头村“变身”记
过去的五埠村交通闭塞 , 贫穷落后 , 土地贫瘠 , 能种粮食的地少 , 许多村民不忍生活的困苦 , 纷纷外出打工寻找出路 。 早年间赵同军也是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。 恰巧 , 2013年孙伯镇党委开展能人回村政策 , 在镇党委多次邀请下 , 又作为喝五埠村的水、吃五埠村的饭长大的赵同军 , 毅然决然决定回村担任支部书记 , 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五埠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,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。
肥城:石头村“变身”记
“知道村里困难 , 但没想到这么困难 。 ”说起“接棒”村党支部书记的感受 , 赵同军说 。 村委办公条件简陋 , 连个像样的会议室都没有 , 上任之初 , 村集体账户余额竟然只有5块钱 , 多年来的班子弱、人心散导致五埠村发展的“火车头”缺乏内在动力 , 几乎让群众失去了发展的信心 。
面对大家怀疑的目光 , 赵同军决定先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解决的浇地难、行路难、照明难“三大难”问题入手 , 让大家看到一个想干事、能干事的支部班子 。
打井、修路、装灯 , 钱从哪里来?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 , 经过与妻子多次商量 , 赵同军决定把为妻子看病的积蓄拿出来给集体用 。 他带领村党支部干部吃住在田间地头 , 用3个月的时间 , 打机井3眼 , 硬化道路1800米 , 安装电缆3200米 , 安装路灯37盏 , 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“三大难”问题 。
民心聚起来了 , 村民如何富起来呢?赵同军从五埠村的绿水青山上打起了主意 。 五埠村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 , 更是有“古村落”建筑、陆房战役后方医院、藏兵洞等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 , 这些都是五埠发展的宝贵资源 。 赵同军秉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 , 经村党支部多次研究讨论 , 最终决定以丰富的自然、人文资源为支点 , 撬动五埠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。
要想做旅游 , 环境是基础 。 党员带头行动 , 群众自发参与 , 大家从自己的家门口干起 , 一点点的清、一车车地拉 , 全村800多人齐出力 , 经过90余天的埋头苦干 , 家门口的垃圾没有了 , 居住环境变整洁了 , 古老的山村焕发出了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。
环境搞好了 , 怎样引来金凤凰?带着这个问题 , 赵同军又踏上了日夜奔波寻找投资商的路途 。 2016年5月 , 他了解到泰安四方集团有意投资乡村旅游 , 便接着上门找到董事长王泗峰 , 经过前后100多天、20多次的对接 , 四方集团看到了五埠村发展的潜力 , 也被村企联建的经营模式所打动 , 并在9月份注资成立泰安市五埠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, 自此 , 五埠村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发展正轨 。
“五埠有了更大的景区内停车场 , 有了更规范明亮的游客接待中心 , 有了更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, 每次去都有新的变化 。 ”去过五埠游玩的游客深有感触的说 。
随着景区内特色民宿、餐饮山庄、农耕乐园的相继建立 , 越来越多的五埠人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, 更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家来此投资兴业 。 就连60多岁的村民蒋元君也乘着五埠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 , 在景区内通过销售蜂蜜、豆腐丝等旅游产品 , 实现了家门口致富 。
【肥城:石头村“变身”记】如今的五埠村 , 已走出了一条“乡村旅游+休闲农业”的特色发展道路 , 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