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上好一节课,如何上好一节课心得体会( 二 )



7

好课要有互动

互动指的是学生的相互学习、合作学习、探究学习 。 具体来说,就是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帮扶,构建若干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 。 学生合作、探究的过程,既是解决自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,也是发现新问题、探究新问题、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。

互动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研究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 。
如何上好一节课学习心得 【如何上好一节课,如何上好一节课心得体会】内容来自用户:仙人指路
如何上好第一节小学英语课
俗话说“万事开头难” 。 在上第一堂英语课之前,大部分小学生对英语“白纸一张”,一无所知 。 因此,老师如果上好了这第一堂课,将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 。 常言说得好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”,那么如何做好这“良好的开端”呢?通过对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和本人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所得,我摸索出了一个上好小学英语第一堂课的教学模式,如下:
一课前准备小学生学习欲强、活泼好动,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非常的感兴趣 。 但由于自出生之日起,学生已习惯听到中国话,看到中国字,突然让他们学习一个陌生的语言,他们会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学习呢?这就要看老师如何在第一堂课上对学生怎么引导了 。 在这当中,英语教师的形象又显得非常重要 。
为了让学生对英语教师有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印象,上第一堂英语课之前,老师一定要精心打扮一番 。 男教师可以带上领带,西装革履,走起路来要有“绅士风度”,有时甚至可以准备一个英式的“文明棍”,俨然一副老外的派头 。 这样,当你一走上讲台学生便会一下子给吸引住了 。 “亲其师而善其道 。 ”学生对你这个教师感兴趣了,就会对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感兴趣 。 除了穿着之外,教师还要准备英语课常用的录音机,磁带挂图,卡片等教具,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课特有的三
如何上好一节课 第一,老师必须要有自信,声音要洪亮 。 穿着得体大方,给人历练的感觉 。 老师的自信给感染学生 。 老师在讲台上自信满满,才能调动学生更多的积极性 。 老师的自信是讲好一堂课的基础 。

第二,精心研究教材 。 把要讲的内容吃透,要清楚哪些是重点讲解的,哪些是可以忽略的 。 做到对要讲的知识烂熟于胸 。 比如,讲语文,可以背诵很长的课本没有要求背的课文 。 这需要老师要功夫 。

第三,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。 精彩的导语是必不可少的 。 导语的精彩程度直接影响了整堂课的活跃指数和氛围 。 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,每个新的知识点要从易到难,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,提问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必不可少 。 精彩的板书是亮点,老师的字迹不要求多么好看,但是一定要清楚和有条理,让学生一目了然 。 主板书要有层次,副板书不应喧宾夺主 。

第四,要精心研究学情 。 研究学生的具体的情况 。 学生的具体学情是老师教学设计的主要参考依据 。 老师要清楚班里的学生有多少能接受今天要讲的知识,老师的哪些设问能够激起学生的回答欲望 。

第五,精心组织课堂 。 讲课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,更是课堂的管理 。 老师应该更多的走下讲台 。 老师还要时刻关注班里学生的听课状态 。 对那些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要及时提醒 。

不管我们如何准备,在一线的教学中,课堂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,因为课堂就是有缺陷的艺术 。 即便这样,作为老师,每一节课都应该精心准备 。
如何上好一堂课 一堂好课,从学生的表现来看,应是听得专心,思考得认真,活动得积极 。 教师最难过的事情,莫过于自己讲课时看见有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了 。 那么,要怎样让课堂活跃起来,上好一堂课呢?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。 一、教师的语言 课堂上,学生听得专心,是课堂“活”的标志之一 。 学生听得是否专心,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 。 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?海特认为,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,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,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,否则,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,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。 教师的语言,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、学习的“兴奋剂”,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的“催眠曲” 。 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“兴奋剂”而不是“催眠曲”呢?应具备以下特点: 丰富性: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或启迪; 简洁性:语言精炼,不讲废话; 条理性:逻辑性强,不颠三倒四,条目清晰,不混沌不清; 形象性:语言多变化,绘声绘色,吸引注意力; 趣味性:吉尔伯特·海特指出:“幽默有各种功能,最明显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 。 ” 要使语言有意趣,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幽默感 。 此外,还有注意,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富有感情,注意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。 二、提出的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也是课堂活跃的一个标志 。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呢?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题的质量 。 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: 第一,难度适中 。 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“跳一跳能够得着”的 。 由于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,因此,在照顾大多数的前提下,还应考虑“两头”的学生,特别是学困生,要尽量让他们也能“够得着” 。 第二,富有启发性 。 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、有意义、有趣味,使学生感到值得思考,愿意思考 。 尽量少提直接读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回答的问题,最好提问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问题;不能只简单提“对不对”“是不是”之类的问题,而应多提“怎么样”“为什么”等需要思考的问题 。 三、课堂活动的设计 学生积极有效地动口、动手,是课堂活跃的主要标志 。 要使学生积极地动口、动手,应注意以下三点: 第一,尽量提供机会 。 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、动手的环节 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能让学生说的内容,教师决不能代劳 。 一般课堂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: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;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,想要知道什么;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、不同见解或联想、感想等 。 第二,提出明确要求 。 说什么、做什么,怎么说、怎么做,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,使学生有的说、有的做,会说、能做 。 第三,采取激励措施 。 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,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“外部”激励措施 。 这样,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,使学生有成就感,使课堂“活”起来 。

推荐阅读